2023年導游資格證每日一練《全國導游基礎知識》6月26日專為備考2023年全國導游基礎知識考生準備,幫助考生通過每日堅持練習,逐步提升考試成績。
判斷題
1、皇帝的母親和姑母依次稱為皇太后、大長公主。
答 案:對
2、天主教最高首領稱“樞機主教”,俗稱“紅衣主教”。
答 案:錯
解 析:天主教最高首領稱為教皇或者教宗;最高級主教稱為樞機主教(俗稱紅衣教主)。
3、金元以來,全國道教形成全真道與正一道兩大教派。
答 案:對
解 析:金元以來至今,全國道教形成全真道與正一道兩大教派。目前全國道教宮觀大部屬全真派,正一道主要流行在江南和臺灣省。
4、蘇州玉雕始于商周時期。
答 案:錯
解 析:蘇州玉雕起源于明清時期,曾經留過濃墨重彩的一筆,這讓蘇州玉雕作品不可避免地留下盛世氣魄。
5、中國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廣泛、發(fā)育最充分、類型最齊全的國家,以廣西、云貴高原最為集中。代表性景觀有廣西桂林山水,云南石林,四川九寨溝、湖南張家界。
答 案:錯
解 析:中國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廣泛、發(fā)育最充分、類型最齊全的國家,以廣西、云貴高原最為集中。代表性景觀有廣西桂林山水,云南石林,貴州織金洞、貴州荔波喀斯特,重慶武隆喀斯特、重慶金佛山、重慶奉節(jié)天坑-地縫景觀,四川九寨溝、黃龍,湖南張家界黃龍洞,北京石花洞等。
單選題
1、壯族素有()的美譽
- A:銅鼓之鄉(xiāng)
- B:孔雀之鄉(xiāng)
- C:軟玉之鄉(xiāng)
- D:魚米之鄉(xiāng)
答 案:A
解 析:銅鼓是壯族極具代表性的文化遺存之一。
2、"二十四橋明月夜"詩句出自()。
- A:杜牧的《寄揚州韓綽判官》
- B:杜甫的《望月》
- C:李商隱的《錦瑟》
- D:李白的《贈汪倫》
答 案:A
解 析:"二十四橋明月夜"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七絕《寄揚州韓綽判官》。
3、對范成大《峨眉山佛光記》一文,分析有誤的是()。
- A:作者以空間方位為順序,詳細記述了上峨眉山觀覽佛光的經過
- B:對峨眉奇觀的各種“佛光”現象,作者用他那生花妙筆,將其隱顯變幻的萬千景象,猶如萬花筒似地呈現在讀者眼前
- C:如描寫“攝身光”時,采用由表及里的寫法,展開細致描寫,勾勒出“攝身光”那獨特的美妙如畫的動人景象
- D:作者用飛揚的筆法,為讀者展示了廣闊而又深邃的大自然那千變萬化的美麗姿容
答 案:A
解 析:本文作者以時間先后為順序,詳細記述了上峨眉山觀覽“佛光”的經過。對峨眉奇觀的各種“佛光”現象,作者雖不能用科學原理予以闡述,卻用他那生花妙筆,將其隱顯變幻的萬千景象,猶如萬花筒似地呈現在讀者眼前。如描寫“攝身光”時,采用由表及里的寫法,展開細致描寫,勾勒出“攝身光”那獨特的美妙如畫的動人景象。
4、“霸王別姬”屬于哪個菜系的代表菜()。
- A:魯菜
- B:粵菜
- C:徽菜
- D:川菜
答 案:C
解 析:“霸王別姬”是徽菜系的代表菜?!鞍酝鮿e姬”是江蘇徐州地區(qū)的傳統(tǒng)名菜。徐州人民為紀念在推翻暴秦統(tǒng)治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的英雄項羽,并懷念那位心系國運、大義凜然的絕代佳人虞姬,創(chuàng)制了霸王別姬這道名菜,流傳至今。
5、“一顆印”、“葛拉”、“碉樓”等住宅形式一次屬于( )。
- A:漢族、壯族、羌族
- B:白族、傣族、漢族
- C:納西族、彝族、漢族
- D:壯族、羌族、傣族
答 案:A
多選題
1、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的“連中三元”是指()。
- A:狀元
- B:闈元
- C:會元
- D:解元
- E:臚元
答 案:ACD
解 析:科舉制度稱鄉(xiāng)試、會試、殿試的第一名,分別為解元、會元、狀元,合稱“三元”。若接連在鄉(xiāng)試、會試、殿試中考取第一名,稱“連中三元”。
2、下列有關朝鮮族民俗文化的表述,正確的是()。
- A:16世紀時由朝鮮半島遷移到中國
- B:住房屋頂平坦
- C:有“白衣民族”之稱
- D:早期流行自然崇拜
- E:父子關系是一切人倫關系的基礎
答 案:CE
解 析:朝鮮族自古有“白衣民族”之稱,自稱“白衣同胞”。在朝鮮族,父子關系是一切人倫關系的基礎,講求父慈子孝,長子贍養(yǎng)父母,尊老愛幼的美德受到各族人民的稱贊。
3、黎族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有()。
- A:鼻簫
- B:“竹竿舞”
- C:紡染織繡技藝
- D:“打柴舞”
- E:“三月三”節(jié)日
答 案:CDE
4、中國領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,在世界上僅次于()。
- A:俄羅斯
- B:加拿大
- C:美國
- D:印度
- E:巴西
答 案:AB
解 析:中國位于歐亞大陸的東部、太平洋的西岸,領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千米,在世界上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。
5、下面關于袁宏道的介紹,正確的有()。
- A:近代改良主義的先驅者
- B:明代文學家,明神宗萬歷十九年(1591年)進士
- C:官至吏部郎中
- D:袁宏道是“公安派”的創(chuàng)始者和領袖人物
- E:在文學上主張“獨抒性靈,不拘格套”的性靈說
答 案:BCDE
解 析:袁宏道(1568年12月23日─1610年10月20日),字中郎、一字無學,號石公、又號六休。湖北省公安縣人。萬歷十九年(1591年)進士,歷任吳縣知縣、禮部主事、吏部驗封司主事、稽勛郎中、國子博士等職。
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,既反對前后七子摹擬秦漢古文,亦反對唐順之、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,認為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系。反對“文必秦漢,詩必盛唐”的風氣,提出“獨抒性靈,不拘格套”的性靈說。
袁宏道與其兄袁宗道、弟袁中道并有才名,史稱公安三袁,由于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,其文學流派世稱“公安派”或“公安體”。世人認為袁宏道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。